当饮食成为我们的文化标签 我们如何让它“走”的更远
广袤的疆土以及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,其中有的高深莫测需要专家学者不断钻研深入,有的则广为人知并被寻常百姓所津津乐道。中华文化不但在中华民族中源远流长,更在海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成为了我们国家甚至亚太地区的一种文化标签。而在这之中,中华美食显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在外媒眼中,中国拥有伟大的饮食文化,并且这种文化并非高不可攀,而是渗透到每个百姓的家常中。俄媒的报道中曾提到过这样一句话:“就像天气对欧洲人一样,对中国人而言,吃是永远不会出错的万能话题。”显然,饮食已经成为了中国颇具特色的一张“名片”。
更重要的是,中华美食历史悠久,却并非一成不变,但在餐饮的创新中,传统又能得以保留。中国人好吃更擅长吃,并且无论在哪个时代,中国人所追求的饮食,不仅仅止步于“吃饱”,更倾向于在有限的条件内“吃好”“吃巧”。伴随着经济水平及农业水平的不断提升,食品贸易的不断发展,如今大部分地区食材的供应可以满足市场需求,中国人有了更多的几乎去追求味道以及膳食结构上的突破,中国的餐饮也因此不断在进步。
不过,作为一种文化标签,中国的餐饮其实并不仅仅停留在“美食”这个层面,我们的饮食文化尽管市井,却不断地记录着国家的发展。
一方面,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大众对于食品安全重视程度不断提升,而这也让中国的餐饮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传统的“苍蝇小馆”不断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有营业执照保障的规范门店。大盘菜仍旧是中国人拉近距离的餐饮形式,但是餐桌上却多了那么一双公筷、一只公勺,让餐桌更加文明。
另一方面,物联网技术、通信技术、物流技术的发展,让我们品尝美食不再被时间地点所局限,只需要拿出手机,动动手指,通过快递与电子支付,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松快速地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。
当然中国的餐饮文化也不会止步于此,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帮助食品打破时间、地域的限制,饮食文化发展是不会止步的,不过要让他走的更远,所需要投入的精力自然也需要增加。不过可以坚信的一点是,伴随着政策法规的不断推进,检测标准的不断完善,技术设备的不断进步,许多看得见看不见的问题都会不断被解决,我们的饮食也会更加安全、丰富。
除此之外,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,食材本身的品质、口感、产量也会不断提升;随着运输技术、保鲜技术的进步,食材的新鲜程度、保存时间也会有所突破。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,中国餐饮会成为世界范围内,彰显中国魅力的一张文化标签。